杜鵑有毒怎么辦?長臂猿:多吃幾種就好了。
對人來說,民以食為天。對于物種來說,“吃”也是一件大事。
在云南中山濕性常綠闊葉林地區,分布著兩種長臂猿:西黑冠長臂猿和天行長臂猿。這兩種長臂猿均是一級保護動物,西黑冠長臂猿在中國種群數量不超過1400只,天行長臂猿甚至不超過150只。在它們生存的地方,還有一種跟它們看起來八竿子打不著的生物大量生長——杜鵑屬植物。

東白眉長臂猿(C,G)和天行長臂猿(D,H)的面部特征對比,上為雄性,下為雌性 | Fan, P., et al. / American Journal of Primatology (2017)
說到杜鵑屬植物,就不得不提它們的“毒性”。雖然有幾種杜鵑經過處理后也能食用,但對于人和其它很多動物,如牛、魚等來說,還是能不吃就不吃為妙??晌骱诠陂L臂猿和天行長臂猿就不一樣了,它們不僅吃,還在某些季節把杜鵑屬植物當做主要飲食來源之一吃。
據科研人員觀察,西黑冠長臂猿和天行長臂猿在盛花期食物中花的占比相當高,所以當它們與杜鵑花相遇時,留給它們的問題只有一個:為什么不吃呢?

信息來源丨PPBC中國植物圖像庫
《無量山西黑冠長臂猿、印支灰葉猴食源植物圖鑒》; Fan et al. 2009
圖片來源 |?牛一彬演講內容
當然杜鵑花也不是“吃素的”。為了避免被采食,杜鵑花“制定”了一系列反捕食策略。在和長臂猿長時間共存的過程中,杜鵑產生了一些毒素,其中有些可以讓長臂猿的消化出現問題,同時杜鵑花的花萼部分含有很多不易消化的結構性碳水,這些都讓長臂猿不能很好地吸收營養物質。
長臂猿是如何適應這個問題的呢?研究人員已經有一些猜想方向:“少量多種”食用以分散毒性,識別可食用種并只吃近緣種。簡單來說就是:不能拋開劑量談毒性。只要每種吃的夠少,吃的種類夠多,杜鵑花就很難毒到它們。與此同時,長臂猿可能比我們想象的更聰明:它們能識別哪些杜鵑能吃,哪些不能吃,還會在吃花的時候把杜鵑上不好消化的花瓣和花萼舍棄。
從長臂猿和杜鵑花的“相愛相殺”中,我們能窺見生態系統復雜又宏大的一面。兩種看起來毫不相關的物種,實際上卻處在同一生態鏈中,息息相關。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不僅在于對某些物種的保護,還在于對它們所在棲息地和生態系統整體的保護。
以上內容,來自云山保護野外項目負責人牛一彬今天在 “高山杜鵑論壇:一場自然的荒野對談”中的分享。

5月22日,由果殼和松贊集團聯合主辦的“2023高山杜鵑論壇”在迪慶香格里拉落下帷幕。來自科普、文化、公益組織、企業等多個領域的KOL和權威學者們相聚一堂,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荒野會談”。會談圍繞生物多樣性保護、自然人文關系、綠色消費以及ESG(Environmental環境、 Social社會、Governance公司治理)實踐等議題展開探討。論壇上,果殼和松贊集團聯合進行了戰略合作發布。

論壇分為上下兩個部分。上半場的議題圍繞高山杜鵑展開,并延展到生物多樣性保護、當地人文生活、藝術跨界等諸多領域。松贊集團副總兼旅行運營中心總經理洛桑江初,香格里拉高山植物園理事長方震東,首都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顧有容,云山保護野外項目負責人牛一彬,自然攝影師、環球旅行家徐可意,當代自然藝術家、生物畫家青川,昆山杜克大學環境科學助理教授李彬彬等嘉賓發表演講。來自愛普生、江南布衣等ESG領域的優秀實踐企業的代表也出席了活動。

論壇主持人:果殼聯合創始人 劉旸
自古以來,自然就與生活和文化密切相關。正如洛桑江初分享的那樣,杜鵑在迪慶已深深融入當地人民生活的衣食住行,成為人文和生活美學的重要部分。青川帶來的她以自然和物種為主題的作品,也呼應了這一說法,藝術家們對于自然和物種的感悟持久推動著人類藝術的發展,成為取之不竭的靈感來源。

松贊集團副總兼旅行運營中心總經理 洛桑江初

當代自然藝術家、生物畫家 青川
杜鵑對于迪慶人文的影響與當地杜鵑的多樣性密不可分。根據方震東的介紹,就原生杜鵑種類而言,迪慶州的種類占云南種類的一半以上。并且,迪慶州杜鵑屬物種具有高度特有性,特有程度高達92%以上。

香格里拉高山植物園理事長 方震東
對杜鵑以及當地生態的保護至關重要,需要具有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關注生態系統整體的和諧統一,也更需要更廣泛的協同。比如,牛一彬分享了長臂猿與杜鵑在生態中的密切關聯,在盛花期,杜鵑花在內的很多花都會成為長臂猿的主要食物。李彬彬也從多個角度分享了如何構建生物多樣性的未來,她認為,生物多樣性與文化多樣性息息相關,對于生命的尊重,最終會回饋人類的發展。希望保護生物多樣性成為職業選擇的可能性,成為一種生活態度。

云山保護野外項目負責人 牛一彬

昆山杜克大學環境科學助理教授 李彬彬
此外,根據顧有容的分享,這一地區還存在著很多高山瀕危野生植物,正面臨著全球氣候變化、缺乏關注等諸多威脅,因此,他認為,對高山野生植物的保護,需要更多的公眾參與和社區保護。同時,也有很多保護行動正在進行中,如相關保護名錄和法規的更新等。

首都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 顧有容
當然,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態保護的探討和實踐場景不僅是在自然中,也存在于城市里。徐可意帶領我們將視野投向了城市中的野生動物,她認為,城市是人類和野生動物共有的家,建議通過減少城市噪音、不要投喂、不要驅趕等方式來保護它們。

自然攝影師、環球旅行家 徐可意
生物多樣性和自然生態的保護與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息息相關,也是ESG理念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論壇下半場的圓桌論壇聚焦ESG領域,探討了綠色消費與ESG實踐等議題。圓桌由美國芝加哥大學生物學博士、果殼聯合創始人劉旸擔任主持。生態環境部宣傳教育中心首席專家、研究員賈峰,北京市企業家環?;饡椖靠偙O盧之遙,北京師范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博導劉耕源,松贊集團副總兼旅行運營中心總經理洛桑江初,海藍之謎資深銷售總監Mona等參與討論。

從左至右:劉旸、賈峰、盧之遙、劉耕源、洛桑江初、Mona
提及舉辦此次論壇的初衷,劉旸介紹,果殼一直倡導自然和物種保護,也持續進行著ESG領域的實踐,希望通過高山杜鵑論壇,能夠在這個領域聯合更多力量,關注更多議題,解決更多問題。
為傳遞自然保護和物種保護的科普知識和理念,果殼利用8年時間打造了一個關注生態、自然和可持續發展的內容IP——果殼自然。同時,環境保護意識的傳遞,也是果殼致力于提升大眾科學素養、進行ESG實踐的重要部分。果殼希望,以科普提升大眾的科學素養,倡導科學生活方式,從而提升大眾生活質量。提升全民科學素質也是當前我國的重要目標,果殼正不斷探索如何利用自身優勢助力這一目標的實現,更好地踐行社會責任。
劉旸表示,科學素養的提升,不僅僅在于知識的傳播,還需要將科普嵌入到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場景中。因此,果殼也在積極地與企業、機構等多方合作,探索生活消費相關的知識推廣,讓負責任的信息和知識應用到盡可能多的生活場景和方式中。同時,也通過對ESG領域優秀實踐者和前沿技術的關注,鼓勵企業在社會創新能力方面的可持續成長。
隨后,圍繞如何探索和踐行ESG,以及其與大眾生活和消費的關系,嘉賓們展開了熱烈探討。
“雙碳”和“綠色消費”與ESG的踐行密切相關,賈峰和盧之遙首先圍繞這兩個概念分別進行了“厘清”。我國確定的“雙碳”目標是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消費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在實現“雙碳”目標的過程中,倡導“綠色消費”就尤為重要?!熬G色消費”需要消費者、商家、上游生產的供應鏈等在內的整個系統的協同和努力。
特別是企業,作為供給側代表,在自身發展中踐行好ESG理念,將會有效助力“雙碳”目標的實現和“綠色消費”的倡導。
據洛桑江初介紹,ESG理念貫穿于松贊產品的始終。例如,在滇藏和冰川等生態非常脆弱的環境中,必須要考慮酒店選址、建設和運營過程中對環境的沖擊,盡量不破壞原來的生態,并且也要做好酒店所在區域的文化傳承和保護。酒店的員工大多是本地人,松贊希望做好“翻譯”的角色,將“生態保護”本地化,與員工達成低碳理念的共識,并且通過員工影響更多的本地人。松贊集團希望通過旅行,使每個人變得更美好,未來也期待能夠有更多的同行者。
Mona帶來了海藍之謎對于踐行ESG的理解。在海藍之謎的價值觀中,環保目標是商業目標的一部分,是必須要承擔的社會責任。企業不但推動發起世界海洋日(WOD),成立蔚藍心動海洋保護基金,持續致力于海洋生態維護、海洋環境清理和修復;同時也通過音樂、藝術等多元互動方式向廣大受眾傳遞著生態保護的理念,通過在前端與消費者連接,激勵每個人在自己的生活中做出改變。
同時,生態也與人們的城市生活息息相關。劉耕源認為,在城市中一定要有生態,缺乏生態建設的城市將會直接影響人們生活的舒適度。當前,隨著城市里的居住者對自然、社會和人文的價值觀理解得越來越到位,對生態和人文的需求也會越來越強烈,價值觀最終會帶來規劃思路的轉變,城市的建設已經從越快越好轉變為高質量發展。
圍繞著如何倡導大眾更好地踐行“綠色消費”,嘉賓們進一步做了討論。綠色消費、低碳生活等理念與高品質生活并不矛盾。一些低碳的行為反而可以更好地提升生活品質,因此關鍵在于觀念的轉變。此外,用什么樣的驅動力吸引公眾參與其中也非常重要,一方面需要政府和企業等方構建更完善的機制,向消費者們提供選擇綠色消費的便利和條件,另一方面,也需要果殼這樣的平臺做好綠色消費意識的傳播和引導,并關注和鼓勵供給側各方在綠色消費領域的更多參與和創新,推動協作機制的完善。
活動的最后,果殼與松贊集團在現場進行了戰略合作發布儀式。雙方作為各自領域ESG理念的倡導者和踐行者,將聯合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人文與環境有機結合的生活方式、ESG實踐和探索等方面持續開展合作。同時,也將與多個領域的合作伙伴攜手,探索ESG實踐和可持續發展的更多可能。

作者:果殼
頭圖拍攝:丁銓
本文來自果殼,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如有需要請聯系sns@guokr.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