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種身材都很美”,但是我能不能不美呢?
天氣漸漸熱起來,涼快透氣的短袖短褲成為剛需,女團風、辣妹風再度走紅。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女性開始質疑“白瘦幼”的單一審美標準。也有許多商家抓住新的趨勢,啟用微胖模特、大碼模特,喊出“每種身材都很美”、“你本來就很美”的口號。
從單一審美到多元審美當然是一種進步,但我們仍然常常聽到這樣的質疑:
“可我就是覺得,胖子不好看???”
“大膽開麥,我化妝之后更自信了?!?/p>
如果你心里也有這樣的問號,又說不出哪里不對,那么今天我要告訴你一個真相:科學研究發現,社交媒體上“每種身材都很美”的內容,同樣會加重外貌焦慮[1]。
“你本來就很美”,似乎不靈了
“每種身材都很美”、“你本來就很美”這樣的口號,都可以看作身體積極運動(body positivity)的一部分。它的發端可以追溯到上世紀60年代,當時歐美女權主義者開始反思追捧超瘦模特的時尚潮流,反抗由此產生的肥胖歧視[2]。

60年代時尚icon崔姬(Twiggy),以超瘦身材聞名 |Wiki Commons
近年來,身體積極運動又在社交媒體上發展壯大,含義也比之前更豐富了:反對單一審美標準和容貌歧視,呼吁接納不同的身材、膚色、容貌和健康狀況。

某書熱門話題#還原美貌,同樣在暗示“你本來就很美”| app截圖
這股潮流最初確實帶來了一些積極的改變。許多女性從大膽展示自我的大碼網紅身上獲得了自信和勇氣,但是漸漸地,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展示身體積極的信息同樣會加重外貌焦慮[3]。
在最近發表的一項研究中,一個意大利研究團隊對493名年輕女性進行問卷調查。他們發現,在社交媒體瀏覽“身體積極”的性感自拍內容較頻繁的女性,會更加密切地監控自己的身體。相應地,她們對自己的身體的滿意度隨之降低,也更愿意接受整容手術。
主張接納自我的身體積極運動,反而讓女性對自己的身體更不滿意了。這到底是為什么?
身體積極運動為何“擰巴”
其實,身體積極運動的悖論類似于那個“不要想白熊”的著名心理學實驗:如果要求被試不要想白熊,被試就會反復檢查自己是不是想到了白熊,從而更多地想到白熊。
出于同樣的道理,如果反復告訴女性不要在意傳統的審美標準,不要在意他人的眼光,這樣的言論實際上就在強調那些標準的存在。
研究者們也觀察到,在倡導“身體積極”的內容中,許多用戶在照片上穿著緊身、暴露的衣服,同時遮擋面部,讓受眾更加關注身材。

倡導“身體積極”的內容,往往同時也在展露身材 | Pixabay
更重要的是,宣傳“你本來就很美”、“每個人都很美”,看起來仿佛是對個人價值的肯定,但它本質上仍然將個人價值與外貌、性價值聯系起來。
有研究者指出,一些網紅在倡導“身體積極”的內容中擺出具有性暗示意味的姿勢,或者令受眾感覺有修圖痕跡。當照片與文字傳達出相互矛盾的信息,受眾自然就會感到“擰巴”:
“嘴上說著與素顏和解,細看內眼線睫毛膏一點沒少”;
“接納自己說著輕巧,我要是像她那么好看我也行”……
此外,身體積極運動還可能粗暴否定了人們對待自己身體的負面態度。由此一來,那些無法對自己的身材、外貌感到自信的人不僅要承受不自信帶來的痛苦,還會因為無法自信而苛責自己[2]。
或許,美不美都行
看到這里,可能有人要問:要求向模特身材看齊也不行,夸每個人都很美也不行,那我們應該怎么辦?
要想跳出這樣的困局,就需要將外貌與個人價值解綁。對此,近年來興起的一種觀念或許能帶來啟發,那就是身體中立(body neutrality):關注身體的健康、舒適及其潛能,而不是它在別人眼中是否賞心悅目。
一種簡單易行的做法就是參加各種運動,運動不僅能促進身體健康,更能幫助我們切實地感受身體的存在,尤其是舞蹈、瑜伽,或者是能調動各種感官的戶外活動。

運動能夠幫助我們感受身體的存在 | Pexels
身體中立運動的倡導者之一、藝術家安妮·波伊里爾(Anne Poirier)認為,我們可以找到“愛自己”和“恨自己”的中間地帶,用一種更平和的態度對待身體,接納身體原本的狀態。由此,我們將停止將身體視為受到審視、需要改造的客體,而是學會與之和平共處。這樣的狀態,其實就是正念中所說的“身心合一”。
一直以來,傳統的審美標準為女性施加了太多的禁錮。如果一個女性長得不美、不愛打扮,會被指責不夠賞心悅目;如果她美貌動人、精心裝扮,會被指責是賣弄風情?;蛟S,只有當每個人停止審視自己、審判他人,女性才能迎來“美不美都行”的自由。
參考文獻
作者:瑪雅藍
編輯:翻翻

本文來自果殼,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如有需要請聯系sns@guokr.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