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野千鶴子(以下簡稱上野)是大家熟知的日本社會學家,她以研究女性解放理論聞名于世。尤其今年,通過對談、著作、演講等方式,上野在國內的知名度提高得很快。不過很多人聽說她是因為她的“女權”思想,其實她身上還有另一個重要標簽——老年學研究者。如何體面養老、好好地同世界告別,自然成為她反復研究的人生課題。? ?
??來源:電影《比海更深》在東亞國家里,一個傳統且理想的養老方式是:老人與兒女同住,由兒女照顧、看護,最終在親人的陪伴下告別世界。但上野卻在其著作《在熟悉的家中向世界道別》里,明確反對老人和兒女同住養老。有趣的是,在書中她同樣反對老了以后去養老院居住——這也和當下諸多高知、都市人的養老觀點相反。那么上野自己推崇的養老模式是什么呢?聽上去比較顛覆傳統:上野自己并沒有組建家庭,也沒有孩子,所以客觀上,她需要面對獨自衰老和離世的現實。作為一名獨居老人,這是否意味著她很可憐呢?畢竟我們經常在新聞或日劇中,看到“孤獨死”“孤獨老”的老年人形象。
?
《在熟悉的家中向世界道別》書中,上野提到了一位叫做辻川覺志的醫生,曾做過多項關于獨居老人的調研,結果顛覆我們的認知:
從調查結果圖表可以看到:獨居老人生活滿意度反而比那些同住家庭的滿意度高,甚至是參與人群中滿意度最高的;而相對應,他們的煩惱度也是最低的。在“寂寞孤獨”的感受上,“獨居不寂寞”的比率遠高于“獨居寂寞”的比率。圖表中的二人戶指的是一家只有兩口人——要么是老兩口自己住,或者是單親父母與一個子女住在一起。根據調查結果,二人戶中,老人的生活滿意度是最低的。三人戶老人的生活滿意度有所上升,當和三四人、甚至更多人同住,老人的生活滿意度繼續上升,但是也只達到和一人獨居差不多的水平。同為獨居老人,無子女的老人和有子女的,在生活滿意度上沒有差別。而對于那些有孩子的老人而言,反倒子女離得越近,老人的煩惱度越高。??關于有子女老人的滿意度、煩惱度的調研結果,來源:《在熟悉的家中向世界道別》或許,對那些沒有子女的老人來說,他們早已習慣了一個人的生活,所以老了以后也并不覺得特別寂寞。倒是有子女卻獨居的老人,也許一開始會感到寂寞,但寂寞這種情感很多時候是暫時性的,一旦過了某一時期也就習慣了。對很多老人來說,和心意不通的家人住在一起才是最寂寞的!看到這里,你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隨著年齡增長,老人體力會逐漸下降,健康也會出現各種問題,獨居老人對生活的滿意度會降低嗎?因為獨居的老人早就看透了別人的關懷無非是個隔靴搔癢這個道理,知道與他人言說無益,所以很早就做好了思想準備。在書中,辻川覺志醫生的調查對象是經濟狀況不窘迫的中產。如果老年依然陷入貧困中,恐怕未必能得出“獨居生活滿意度高”這樣的結論。上述調研結果確實“有悖于”我們印象中對傳統老年生活的認知。這也許是在人口老齡化嚴重、生育率下降的大背景里,這代老年人對養老這件事在心理、認知、準備方面都大不一樣了,呈現出某種新趨勢。所以,基于這個“新趨勢”,上野得出一個結論:一個人獨居,體面養老、臨終,并非不可能。辻川覺志醫生通過四十年的行醫經驗,總結出滿意養老的三個條件:在自己熟悉的地方;
擁有真正信賴的朋友或親戚;
隨心所欲地生活。
老人不應該離開自己熟悉的家;
比起有錢,更應該有人,比如親朋好友;
不遷就他人、但又自律地生活
無論是長期出入醫院養老、還是在養老院、老年社區養老的人,都不可能比他們在自己的家里養老更舒服。上野在書中,還建議老年后不要“過度醫療”。比如有點小病就跑醫院、動不動呼叫急救,也不贊同長期住院。她認為這樣既浪費資源、也會摧毀老人的內心健康。更重要的是,服務再好的醫院也不適合養老,這點我們容易理解。上野認為,在全控性機構里,老人一天24小時的生活起居都在那里面進行,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養老機構就像是一個監獄。養老不應該只是讓我們一天24小時生活在一個房子里那么簡單,而應該還能夠讓我們在里面放松、社交、散心。在這樣的生活圈里,應該有聚會的場所、咖啡館、餐廳、小酒館、有圖書館、體育館等。很明顯,不論是否能支付得起,符合這些條件的養老機構幾乎是沒有的。1.服務型老年公寓的服務質量幾乎處于無人監管的狀態,質量實在堪憂2.服務型老年公寓的房租加管理費對普通人來說比較貴以日本為例,在2020年,日本過得去的服務型老年公寓每個月大概是15萬日元,如果加上每個月固定幾次的上門護理,再加上上門護士、上門醫療以及臨時性的出診等費用,每個月是20萬~30萬日元,約等于人民幣1萬元到1.5萬元之間了。尤其是當老年人進入到了臨終階段,相關機構做過臨終關懷的成本統計:他獨居在家、并且患有認知障礙。負責臨終關懷的醫生遵照上村本人的意愿,在他家里給他做了臨終關懷。臨終關懷行動進行了三個月,算上醫生的出診費、護工(包括自費的夜間陪護)和護士的費用、藥費、以及居家療養管理費,上村個人承擔的部分每個月7萬~8萬日元,略等于人民幣四千左右。所以,無論是從體驗、還是從經濟賬來算,最好的養老方式還是:獨自居家養老+能夠提供上門護理、上門護士、上門醫療的全套服務直至自己臨終。上野也考慮了另一種常見的困難情況:自己患有認知障礙時失去了自主決定的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相關領域的專家給出的結論也是:認知障礙癥獨居者的居家護理,或許是難度最大的。——因為以現在的護理水平,養老院根本不可能照顧好認知障礙的老人,“等待他們的將是被關起來或者被喂藥”。上野的一位朋友母親患有輕微的認知障礙,住在養老機構里面。朋友每次去看望母親,都發現母親面無表情。她猜母親可能被喂了什么藥,詢問機構方也得不到明確的答復。最后不得已,朋友只能把母親從機構里弄出來。對這類老人來說,比較理想的養老方式是通過社區綜合護理模式進行養老。社區綜合護理是依靠社區力量,配套護理完善的機構、加上社區居民做志愿者的方式對本社區的老人進行護理。書中提到在日本奈良市,有一家叫“明日奈良苑”養老護理機構,規模雖小,但功能多樣,它是養老機構、服務型老年公寓、日托、短租的多元組合。用戶可以選擇住在里面,也可以選擇白天過來,還能選擇讓機構提供上門服務。明日奈良苑最特殊的地方在于,它針對整個社區而不僅僅針對個別用戶進行支援。機構的工作人員會通過跟社區的居民們溝通,讓大家意識到“我們每個人早晚都會走上衰老這條路的”,并讓他們看那些居家養老的老人的生活狀態,讓他們知道老年人的生活絕不是不幸福的。這樣一來,有些居民的態度會發生很大轉變,主動來當志愿者。當地的居民覺得自己將來老了也能那樣被照顧,覺得很安心。上野認為,借助社區的力量養老的方式值得推廣,大家在能奉獻的時候付出、需要幫助的時候接受,老年后既能夠在熟悉的環境養老、還能得到好的照護——這是良性循環。?通過《在熟悉的家中向世界道別》這本書,上野給出的答案是:不管你有沒有家人,都可以居家養老。但寫到這里,我不得不補充一點:獨自在家養老、請護理上門、檢查、最后臨終告別“這一條龍”服務之所以能夠實現,是因為日本在2000年推出的護理保險。雖說目前推出了二十多年的護理保險尚一定的局限性,但它邁出了“護理社會化”的第一步。在我看來,上野提出的獨居在家養老的方法,在東亞文化里是激進的,可能需要幾代人轉變傳統觀念、疊加上社會養老與護理體系的不斷發展,才能被大家慢慢接受并實現。但這種養老方式已經在日本這個高齡國度里有越來越多的老人在踐行,也許能夠為我們社會面臨的養老問題提供一種新思路。要實現這樣的養老模式,所有年齡段的人,都有很多事要做。編輯丨曲安
題圖丨電影《比海更深》截圖
參考資料丨
[1]?《在熟悉的家中向世界道別》,譯林出版社,2022-5出版。作者:上野千鶴子,譯者:廖榮發
[2]?全控性機構在書中由英文全稱total institution翻譯而來
?相關閱讀?
投稿郵箱:Kids@guok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