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年輕的男孩,不但從小沒有得到家庭的溫暖呵護,相反,撫養他的姑母經常通過言語虐待、忽略等方式折磨他。他無依無靠,身世成謎,背負著父母雙亡的創傷……不得不說,這個迷人的童話有一個心理學意義上的殘酷開頭。
“哈利?波特”講述了一個小魔法師的成長故事。這個童話風靡全球,孩子與成人,男性與女性,不同種族、不同職業的人群,都深深地被它吸引。
為何“哈利?波特”擁有如此魔力?一些心理學家認為,它不是一個簡單的童話,而是一個復雜的探索自我的故事。兒童與青少年精神分析治療師科爾曼?納克特( Colman Noctor )等人感興趣的是,作者J.K.羅琳是如何讓哈利一步步地走出殘酷世界,并將這些痛苦轉化為理解自身的資源 。
哈利?波特的成長之路
苦難是"哈利?波特"中的一個重要主題,但解決痛苦卻沒有騎上掃把飛進魔法世界那么簡單。精神分析心理治療師約翰?羅斯格蘭特(John Rosegrant) 對整個童話進行了梳理,他認為,哈利進了霍格沃茲學院之后,身世的痛苦并沒有消失,相反,身世恰恰是他走進魔法學院的原因。在《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徒》里有一種魔鬼叫做攝魂怪,擅長強行插入痛苦的記憶,使人們當即產生痛苦的體驗。而哈利被插入的畫面恰恰是他父母受盡折磨、悲慘死亡的過程。羅斯格蘭特認為,在這里,苦難和成長之間的關系被進一步闡明,苦難可以轉換為成長的推動力,但面對苦難需要漫長而艱難的過程。
要走出殘酷世界,哈利一方面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另一方面不斷挖掘自身的力量,這在納克特看來是非常具有心理治療意義的故事設定。哈利不是一個叱咤于魔法與麻瓜世界的獨行俠,他有他的“鐵三角”,他與羅恩和赫敏之間的關系是他成長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此外,在最初不敵攝魂怪時,哈利發現了一個類似守護神的人物幫助了他,他原以為是他的父親在守護他,但后來發現那竟是他自己的一部分。這被看作是對自身積極力量的比喻。
正義與邪惡是貫穿“哈利?波特”的另一大主題。哈利與他最大的敵人伏地魔的關系耐人尋味。書中不止一次地提到伏地魔與哈利之間的相似之處,暗示他們之間存在的共同的部分。而納克特認為,哈利發現伏地魔是自己的一部分,這種童話描述更容易讓孩子們意識到與他們共存的難以絕對抹滅的黑暗面,這些黑暗也許就在與他們聯接緊密的父母身上,也可能已經逐漸變成了他們自身的一部分。在“哈利?波特”中,正邪較量并不是正義必將戰勝邪惡那么簡單,哈利在不斷嘗試理解正義與邪惡之間矛盾又共生的關系,理解自身的黑暗面,這樣的設定也許更能幫助孩子們體驗人性的復雜。
“哈利?波特”里面包括了如此眾多的成長主題,再加上魔幻又親和的故事背景設定,使得它很快成了一部分兒童心理治療師的工作輔助?!肮?波特”在實際工作中被孩子們提及的程度使得納克特下決心好好研究這本童話,并由此設計了一系列以“哈利?波特”為主題的團體治療。他認為,童話的象征能夠幫助孩子們更好地表達難以言說的情感和想法。
閱讀帶來的認同感,讓生活變得更美好
在探索“哈利?波特”的心理價值這一點上,心理治療走在了實驗的前面。但現在,一小部分實驗者也開始探索,閱讀如何產生治愈的作用。
J.K.羅琳最喜歡的英國作家C.S.路易斯(C.S.Lewis)曾說:“閱讀讓我們了解,我們不是一個人?!遍喿x可以解救孤獨,讓人們與書中人物一起感受酸甜苦辣,共度悲歡離合。入迷的閱讀是否能帶來歸屬感呢?這種歸屬感又是否能讓人感到幸福呢?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心理系的雪拉?加布里(Shira Gabriel)和同事對此展開了探索性的研究 。
他們首先考察了被試是否喜歡尋求團體的歸屬感。實驗預期,那些越喜歡尋求團體歸屬感的人,越能夠在閱讀中產生歸屬感,認同書中的人物。接下來,實驗者要求不同組別的被試閱讀不同的材料,一組閱讀《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中,在霍格沃茲魔法學院分帽以決定學院的場景;另一組閱讀《暮光之城》中,男主角吸血鬼愛德華向他喜歡的凡人描述他的吸血鬼生活的片段。
接下來,我們如何了解這兩段閱讀會對兩組人群產生怎樣不同的影響呢?實驗者采用了測試內隱認知的內隱聯想測驗,可以幫助他們發現連被試自己都意識不到的傾向。他們用“魔杖、掃把、咒語、藥水”作為與魔法師相關的詞匯,而用“鮮血、不死生物、尖牙、咬”作為與吸血鬼相關的詞匯,將這些詞匯放在一起,看看被試更容易把自我與哪部分詞匯連接在一起。結果發現,越喜歡尋求團體歸屬感的人,越容易與書中的情景氛圍產生共鳴和歸屬感,也就是,如果他們閱讀了“哈利?波特”,那么就更容易對與魔法師相關的詞匯產生認同,而當他們閱讀了《暮光之城》,他們就更容易將自我與吸血鬼聯系到一起。
這樣的結果令人驚訝,盡管實驗測量的方式有些單一,也無法衡量長期的作用效果,但這個探索性的實驗結果暗示著,僅僅通過閱讀一個片段,一部分人就已經和書中的人物融為一個集體,滿足了部分社交需要,并且感到更加的愉悅和幸福。
通過這些研究,實驗者開始逐步理解“哈利?波特”以及其他那些令人著迷的書籍中的魔力。期待魔法來治愈你幼小脆弱的心靈嗎?不妨試試打開一本書。閱讀本身就是一種神奇的治愈魔法。
參考文獻:
Noctor, Colman, (2006).Putting Harry Potter on the couch. Clinical Child Psychol Psychiatry. Oct;11(4):579-89.
Rosegrant, John, (2009).The deathly hallows: Harry Potter and adolescent development. Journal of American Psychoanalysis Association. Dec;57(6):1401-23.
Gabriel, Shira & Young, Ariana F., (2011).Becoming a vampire without being bitten: the narrative collective-assimilation hypothesis. Psychological Science, online version.
更多好玩的麻瓜科學研究請看: